平衡与失去平衡

Losing balance feels terrible.

​ ——— Familiar with those words? 自由,堕落,压力,逃避,思考,放纵,无力 …

最近一直在感受,也一直在模糊的思考中,当熟悉的厌恶感环绕着你,又应该如何自处?

我一直自认为好像是一个比较懒的人,仔细想想“懒”这个评价或自我评价来自于什么地方,似乎和从小的环境有点关系。不只是在家里发生小摩擦时容易得到“懒”的评价,学校里的氛围似乎也和“战胜懒惰“脱不了关系。最近”懒“这个评价似乎对我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意义。

自从开始了解”程序员文化“,我似乎一直试图想要融入其中,毕竟非科班的出身常常让有些局促不安,看上去像个程序员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是我的理想。而“懒”这个字在“程序员文化”有着重要意义,具体什么重要意义了解过的人都知道,我就不赘述。

问题是,当“懒”似乎看上去是一种美德,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是否习惯了这种转变?不知从何时开始,我似乎不再抗拒变的懒一点(现在的我十分怀念刚到上海时更加自律,压力更大的状态),每当我处于比较慵懒的状态,似乎有几个理由总是可以让我继续下去:

  1. 《反脆弱》作者的健身法则:

    练就练最大重量,跑就跑最大速度,然后充分放松然身体恢复。我相信这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法则,但是移植到生活方式上还剩下多少价值,我并没有做过思考和判断。

  2. 程序员的“懒是美德”:

    很明显,这句话的语境是指程序设计工作中多思考,减轻重复劳动,规划预期变量,在可预期的未来减少工作量。同样,移植到生活方式上,经亲身实践并没有什么合理性。

  3. 客观条件上,压力的增大:

    俗话说: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: )。当你在工作生活中看到的越多,这的确扩展了你的想象力,也扩展了你的欲望(讲真,攀比心倒还真不是重点),欲望的堆积会带来压力,很明显现阶段压力的排解需要多赚钱。而一味追求多赚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。经济压力的排解并无可期的时间节点,这会带来什么?我想是无力感。

无力感

这真是太有意思的话题了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。王小波的书里曾经说过:

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。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后来我才知道,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失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。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。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什么也锤不了我。

我现在… 23.89538 岁。我说过,我也理解,远离学生身份后会发生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事情,就像缓慢受锤一样的事。我告诉我家妞,也告诉我自己,要保护好自己的心,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多读书,多健身,太多的信息会损害大脑(而且最近我怀疑这种损坏是不可逆的)。

我的确不是什么很厉害的人,我不知道比我厉害 10%, 50%, 1000%的人都是如何应对循环的,不间断的,向希望的相反方向的压力时是如何调整的,抑或是有些人在大部分时候总是幸运的不需要面对向下的压力。我十分希望可以有幸遇见这样一个人。

循环的次数多了总会让人厌烦,也许有一天,对循环投降,彻底滑向那个“厌恶的自己”。

想要战胜循环,总要费点心思的。不要放弃。Let’s try and solve this problem.

问题愿景

利用技术手段帮助承担,减轻和引导“堕落循环”的压力,以达到降低循环频率,降低循环时无力感,提高循环时体验等目的。

问题定义

堕落循环是一种周期性的,长期的,动态的由于生活压力导致的主体处于精神萎靡,无力的状态。它可能会导致主体无法有效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。在堕落低谷时期做的事,比如:

问题意义

主体用户多次表达了对自身多方面提高,深度提高的愿景,也多次试图凭借建立“习惯”这一传统工具来内化某些反堕落循环的特性,但效果均不理想。鉴于“人生只有一次,浪费了太可惜”的原则。主体用户希望能借助技术手段,帮助自己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。

可行性分析

为什么通过技术手段辅助抵抗堕落循环的压力是可行的?

设计原则

启发性原则。不涉及严格计划系统(承认主体用户的反计划性),系统不是为了告诉用户该去做什么,而是为了提醒用户是否意识到你正在做和希望做的事情。

意识原则。提醒的目的是为了让主体用户从无意识状态恢复到有意识状态,然后再次做选择。

强制性原则。系统必须具有强力的控制功能,如强制某应用无法启动,强制某网页无法访问。

功能设计

  1. 统计系统:统计与电子设备(应用)的交互情况,以便后续分析
  2. 提醒系统:提供提醒功能,包含音乐提醒
  3. 整合已有工具:如keep健身等应用,利用已有工具完成相关功能
-->